弘扬“中国—中亚精神”:第二届峰会擘画区域合作新蓝图

发布于: 2025-06-26 10:32
分类: 行业动态

弘扬“中国—中亚精神”:第二届峰会擘画区域合作新蓝图

​​“互尊、互信、互利、互助,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”—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“中国—中亚精神”,成为凝聚六国共识的时代坐标。

一、峰会核心成果:从理念创新到机制化实践

  • ​​“中国—中亚精神”的提出与内涵​​

习近平主席在主旨发言中首次系统阐述这一精神,强调四方面原则:

​​  互尊互信:国家不分大小平等协商,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(如主权、领土完整);

  ​​互利互助:通过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推进产业投资、绿色矿产开发,共享现代化机遇。这一精神被写入《阿斯塔纳宣言》,成为六国关系的新准则。

  • ​​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:历史性法律保障​​

六国签署的条约以法律形式固化“世代友好”原则,创下中国周边外交先例。条约明确:

  在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(如中亚国家重申“一个中国”原则);

  建立安全合作机制,联合打击“三股势力”及跨国有组织犯罪。

  • ​​高质量发展年与务实合作框架​​

2025—2026年定为“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”,聚焦六大方向:

  ​​贸易畅通:建立贸易便利化平台,简化通关流程;

​​  互联互通:加速中吉乌铁路、中哈第三条跨境铁路等关键项目;

​​  民生工程:设立减贫、教育交流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,中方提供3000个培训名额。

二、合作深化:从基础设施到安全治理

  • ​​经济融合新突破:

中国连续两年成为中亚最大贸易伙伴,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948亿美元(较首届峰会增长35%)。峰会签署12份合作文件,覆盖绿色矿产、农业现代化、新能源等领域,推动中亚从“陆锁”向“陆联”转型。

  • ​​安全共同体建设:

中方承诺协助中亚国家维护网络与生物安全,建立区域反恐情报共享机制,并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,筑牢“休戚与共的安全格局”。

三、人文纽带:民心相通的立体化实践

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“心联通”格局,具体举措包括:

  • ​​教育文化:在中亚增设文化中心、高校分校和鲁班工坊,推广“中国—中亚技术技能提升计划”;
  • ​​人员往来:实现中国与中亚国家首都直航全覆盖,简化签证手续,友城数量突破100对;
  • ​​历史传承:结合二战胜利80周年契机,联合申遗丝绸之路文化遗产,强化文明互鉴。

四、国际意义:为动荡世界注入确定性

​​  多边主义的示范:面对单边主义挑战,六国声明捍卫多边贸易体系(如中乌完成世贸组织准入谈判),推动“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”;

​​区域合作标杆:哈总统托卡耶夫评价,中国—中亚机制“战略意义超越区域范畴”,为亚欧大陆提供“和平基石”;

​​全球发展倡议落地:通过技术共享(如荒漠化防治经验)和减贫合作,中国实践“共同现代化”路径。

结语:从阿斯塔纳走向命运共同体

  第二届峰会标志着中国—中亚机制从“四梁八柱”迈向“实景图”阶段。随着2027年第三届峰会重返中国,六国将以永久条约为根基、高质量发展年为引擎,将“中国—中亚精神”转化为民生改善与区域稳定的切实成果。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:“历史不能倒退,应当向前;世界不能分裂,应当团结”——这片古丝绸之路的心脏地带,正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生动注脚。